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道德治国的逻辑是监管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传统文化道德治国"两维正邪"的理论自信;
实体模型"三维博弈"观察道德治国的误区;
道德治国的逻辑是"监管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道德治国是对统治阶级对统治者的选拨,监管,和革命

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就是仅仅从"(道德上)对与错"去考虑选择;即所谓"出发点是否是好的";这就是所谓的"两维正邪"思维。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选择,都是根据自已确定的"目标是否明确,达成目标的方法有那几种,最小成本的(最优化)是那种?" ,此即至少是三维的博弈取量。至于出发点是否是好的,只不过是目标确立时的选择时的内心要素,所谓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最起码的生活常识,就被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前者),指责为"实用主义""目标选择时,没有向他们的基督教交待内心"而否定之!
基督教所指责的"实用主义"的本意,有时侯听上去似乎是指《旧制度和大革命》实体模型之中"冷血政策"。但是由于基督教关注于别人的"内心动机,合不合圣经教义",更关注别人是否"违背公有制传统",混乱的辩证法(或者说"强大")又总是将他们的模糊思维,总是变成对托克维尔脊的国民小私的围剿。当这种围剿被上纲上线,付之于宗教战争的不可妥协,而将人道主义的遮羞布完全扯下时,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当人类最起码的常识和智慧,成为被无限制攻击的借口时,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剿杀任何一个普通人

但是如果按照生活中"三维最优化"衡量的博弈模式,某种作为博弈结果的行为(此过程更适合称为"运筹"),在没有确定达成目标的方法,及其最优化的前提以前,根本无法界定"对与错,好与坏";而选定目标的内心依据,则是不言而喻的,也将因为哈耶克定理而难以向他人完全解释,同时因为与"目标实现"本身的关系不大,艰难的"本意"解释完全是浪费彼此的宝贵的精力。因此所谓"出发点好坏"的衡量,既艰难又没有意义。但是基督教由于被宗教传统所蒙蔽,总是着眼于"别人的出发点是不好的",没完没了讲耶稣

基督教的宗教误区,显见地是认为,如果所有人选择目标(即出发点)时是本着基督教引导的良好愿望的话,世界自然大同。但是如果按照个体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基督教奉行的是空前绝后的极权政治,是每一个极权国家的梦想,但甚至到今天还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极权国家能够做到:控制每一个人的内心,以确保天下太平,实现世界大同!基督教称之为"普世(帝国)的价值观"!还要付诸为宗教战争!基督教的原始信仰,经过马克思主义的良好愿望,最后却演变成世界历史上最黑暗的极权帝国,是否真的纯属偶然?

仅仅从内心出发点(即道德)是否是好的,去考究一项个人选择的好与坏,并非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所特有。后者所特有的是它们的宗教战争。但是这样传统文化,就给所有人制造了一道限制自由的无形的习惯法的屏障;意味着所有人的任何行动,如果不是习惯法所认同,就必须向他人交待自已的"内心用心"。"非允许的就是被禁止的",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所有传统文化,将此称为"他律,公德"!这种外来强制"他律"也就成为传统文化群体的,最主要的革命依据,所谓"世风不古,信仰缺杀,礼崩乐坏……"之类。

从实体模型结构上看,这种"公众对sb的'内心世界'"的监管,对于公有制帝国的统治者是适用的。既然公有制帝国的优化体制是君主制的开明专制,所谓"乾纲独运";人民群众当然就有权监管统治者的某项政策,"出发点是不好的"。毕竟,公共政策总是有某种专业性,人民群众不可能每个人都明白每项政策的细节,除了监管统治者的内心也别无他法。由于这种监管实际上不可能先验,因此实际上构成了成功学的好坏标准:成者为王败者寇!伟大领袖必定是内圣外王的完人,失败的独裁者必定是妖恶不可名状的魔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