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国债就是税收

李嘉图等效,国债就是税收;
特权作产权的贵族私有化,是中世纪经济的核心;
李嘉图原解:举债度日对财政而言相当于加税;
金本位重商主义的欧洲出口导向和殖民主义的炮弹

美国借国债抵销对美国公民的税收,是民主党声称税不重的原因之一。而且此事美国两党心照不宣,因为美国国债主要是卖给国外的富主儿,冤大头几乎不是美国户口的,而且有几个还是些"强势崛起"的大傻逼。但是国债其实也是税,是针对美元经济体的等效税。而美元作为美国的法定货币,也是一种美国政府得益的税。美国能够让美国一种税票,成为国际贸易的标价物,这才是真正的货币国际化

所谓借国债,就是往有钱的主儿手里塞白条,换来真钞回笼当开支。国债也是税,原理叫李嘉图等效(或译李嘉图等价),(注意区别劳动力释出的李嘉图效应)。不过李嘉图在论证国债等效于税收的时侯,是金本位制时期,货币主要是黄金券和保值国库券。当时的国债就是货币,货币主要就是硬币和国库券。所以李嘉图等效与"法定货币是税收""通货膨胀是税收",完全等义。

但是李嘉图等效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的论证,似乎不完全是指保值国债券,而包括是对欧洲王权时代广泛存在的,向境内外举债支付当期财政支出的习惯。这种政府理财方式,是中世纪以降的欧洲王室从事军事和内政改革的主要手段。因此中世纪以降的欧洲王室,个个都是债台高筑的。这种"国债"固然是对政府信用的透支,也就得不到债主的赏识。

因此国债的利率也越来越高,犹太人的高利贷和罗斯柴尔德的崛起,就与这种环境有关。当政府们实在信用太破产了,就将关税等各种税收权力,甚至连采邑也抵押出去借债。后来洋人跑到大清,让大清抵押关税,借钱给大清赔义和团的贡献,实际上是援引了这些在欧洲已经运作了上千年的故例。一直到凡尔赛和约后,法国也是占着德国的鲁尔,用莱茵兰的关税,作为德国赔偿的抵押。德国待遇与大清同。

特权当作产权,由贵族世袭私有,产权纠纷(封邑权力冲突)用自已的刀剑"谁主张谁维护",由罗马教廷确认贵族特权私有化的结果,(谁不同意就开除谁出教,今天开除出党),贵族则在刀枪护产权的基础上,向教会进攻(教会十一税等)税收和捐赠,换得教会的承认。在自已的封邑上细分产权为行业特许权,卖给行会。而在自已的特权封邑里,则极尽行政垄断之能事,对小民百姓穷征暴敛

整个中世纪的"私有制",就是贵族将社会特权作产权的"经理负责制,自负盈亏"!理解中世纪"教会领导下的,经济特权作产权的贵族私有化,自负盈亏的贵族世袭",是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关键,也是理解今天东方帝国经济社会的钥匙。思考题:今天谁是东方的贵族?

此抵押主权借债渡过难关的有,象法国王室和腓德烈大帝;失败者当然也不少,象曾经在欧洲盛极一时的勃艮底王室。因为破产而割让采邑,渐渐地就失了踪!(卡佩王朝勃艮底支系)。李嘉图所论证的,实际上就是当时英格兰银行对英王借债的警惕性。英格兰银行其实就是为英王室借债,接受了英王室税收特许权的抵押而设立的。对于英王借钱的手据,自然是谨之又慎。

传说英王少盖一个章,英格兰银行的行长才不管你的爱国热情,把要钱的主赶回英王处加盖御玺,方才放行。今天东方帝解释此事为英国人办事认真,实际上是债主逐利怕亏损的本性,害怕让爱国主义破了财!在这种氛围下,"国债=政府借债=税收",那是英国人让国王N次赖帐后得到的共识,也是大宪章签定前,约翰王向男爵们预借两年税收后就得到的教训。英格兰银行行长,只不过是合格的毕业生。

李嘉图等效的论证,因之只不过是一次人人不再怀疑的文字游戏。后来的国债就变了形式。先是国债都是贵重金属(黄金白银类)的等价信用。借了债的国家要还债,就不得不采用重商主义,低估本国黄金券的含金量(相当于今天低估汇率),出口导向攒黄金还债!没借债的国家为了避免借债,也采用重商主义,拼命卖产品攒积外汇储备。天朝今天正是把美元当黄金,走在欧洲18世纪初的康庄大道上。

用拿破仑三世的话来说,"谁娘的不买咱法国货(补贴后廉价出口),就用炮弹打他!"(原话:产品出口和炮弹的效果一样)。但廉价出口则国内通货膨胀,总归不是个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用炮弹打来若干殖民地,直接让殖民地贡献硬通货,比产品出口来得直接。反之倾销产品换取殖民地的硬通货,效果也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所以为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们,就是这样来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