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的折腾,第一代瑞典模式——>军国主义;
国王指挥(自耕农=士兵)的瑞典强国;
成也中央集权,败也中央集权的瑞典;
左倾的中央集权是瑞典的传统政治特色;
北欧强国瑞典,虽然是新教国家,却是与法国结盟;也学了点法国特色,勇于投资,逊于利润。新大陆的开发是费钱费力的业务,见效极慢,以至于法国将路易斯安娜的美好未来作为优质资产,注入到JLaw的南海公司,也被作为在使以来"市场不理性的股票大投机"的样板,——>法国摄政王坐庄发钞票换股票的事儿就忘记了;可见无论是彼时的现实和公众预期,对新大陆的业务都不看好。
到17世纪,除了西班牙运回来的白银,美洲谈不上有什么利润产出,更遑论"资本积累"了。真正从美洲业务赚到钱的,是荷兰的贝壳珍珠和毛皮的生意,但是业务规模不大,类似于今天中国西部的冬虫夏草,好象利润惊人,但是若论是一个产业,总是底气不足。法国业务规模很大,就象中国的GDP,算起帐来,不算投资的话,还算有钱赚的。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是长期投资,此时是销金的怪兽。
所以北欧强国瑞典,赶时髦在1636年开了新瑞典,皇家投资,派出精税的军队,联合了强大的盟友萨族,打败了有中国足球特色的马里兰人,随后将天下无敌的莫霍克人也打得全军覆没。按理说,战争全打赢了,新瑞典应该称王称霸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新瑞典军事开路的殖民地政策,不过十几年就破产了。恰逢瑞典要应付俄国的压力,瑞典意识到"新瑞典"对瑞典毫无价值,宁愿白送给了荷兰人。
其实瑞典本身就是地多人少,到气侯差不多的北美殖民,纯属吃饱了撑着。瑞典在新大陆犯的错误,只不过是老大陆的错误的翻版。如果从"中央集权就是强大"的传统标准看瑞典,16-18世纪的瑞典,绝对是帝国楷模,连法国都比不上。瑞典有效地压制了贵族,建立了国王与自耕农直接接触的政治体系,依靠新兴的火枪压倒了传统的骑士,瑞典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旧日本或旧德国式国家,成为北欧的强国。
从三十年战争到18世纪初查理十二远征俄国失败为止,150年之间,瑞典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普鲁士当时只是德国诸侯中比较大的邦国。极盛时代的瑞典,包括现在整个北欧和所有的波罗的海国家,都曾经是瑞典的版图。波罗的海成为瑞典的内湖。彼得大帝改革后的俄国,尽管每次动员的军队都是瑞典的两到三倍,但每次都被瑞典人击败。一直到查理十二远征俄国,才扭转了双方的强势态势。
中央集权的瑞典盛极而衰,原因也正是在于中央集权抑制了瑞典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尽管瑞典王室主导的军工生产,一度仅次于法国,类似于中国的国营系统。瑞典强盛的时代,是因为瑞典更早地废除了农奴制(国王直辖),家庭自耕农类似于邓改革的包产到户,在农业仍然主导欧洲经济的中世纪晚期,得以象战国的秦国一样,成为有经济基础的军事强国。
瑞典衰落的原因,则是中央集权的制度,将以往的成功模式过度保留而成为依赖,渐渐落后于欧洲,甚至落后于俄国的实力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集权也令瑞典总是依赖于军事的强势崛起"宣告瑞典时代的来临"。如果说三十年战争古斯塔夫的介入,是为了避免新教运动的失败,而令瑞典一线孤悬,同时也为了争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邦(相当于日后的普鲁士地位),有点必要,其余战争都是钓鱼岛战争。
瑞典的政策特点就是不必要的时侯老是打仗,能打小仗的时侯打大仗,后者如查理十二明明已经打败了俄国彼得的入侵,却偏偏远征俄国,希望完全征服俄国。结果瑞典人在乌克兰的冬天冻死的士兵,十倍于与俄军作战的伤亡!短短150年,中央集权强盛的瑞典,折腾掉了元气,丢掉了一半以上的地盘。这就是第一代的"瑞典模式",今天的瑞典继承了老一辈失败传统,继续搞社会主义福利的北欧模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