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定居点与北美移民的"擅占村"类同;
以色列和北美移民,都拥有土地农业效率的优势;
北美定居点"擅占"有大利可图,以色列定居点要赔大本钱;
印第安人的公有制社会,无法抵御欧洲农民工们的步步进逼;
用以色列在二战后,大举移民巴勒斯坦,和一直到最近,都没有完全停止的,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的行为,可以帮助理解北美社会,是如何通过新移民的"擅占",印第安人无法与之竞争,最后在对白人社会的整体攻击中,遭受整体的反击而节节败退。两种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现象,尽管背景和细节区分仍有重大区别,但基本的演绎模式,一致的。
将阿拉伯人与印第安人类比,是欧洲文明视角的居高临下。实际上阿拉伯人的文化和社会的成熟程度,绝非印第安人可比,甚至在18世纪以前,阿拉伯人社会的发展程度,至少不亚于欧洲文明本身。其次,阿拉伯人口相对印第安人之多,犹太移民之寡,相对于欧洲农民工的源源不断(已经不算黑人了),也非今天处于人口劣势的以色列所能相比。这样就令两种类似的模式,现实政治效益,可能截然相反。
由于印第安人社会过分脆弱,北美土地也甚为宽广。因此北美移民的frontiers的推进,基本上是在私人水平上,背着政府的管制,用走私的方式完成的。在以色列的定居点,需要用政府的军事力量加以保护、支援、警戒和报复;定居点才能在敌对环境中站稳脚跟。而在北美农民工偷偷侵占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需要保护的是印第安人。但一直到南北战争以后,美国政府才在法理上,负有这样的义务。
因此北美移民的"擅占"的定居点,是有大利可图的,是民间的,从而是无法抑制的;而在以色列新建的定居点,则是政府行为,是亏损的;在政治上也要负出重大的代价。所以北美殖民地,可以跟随着欧洲农民工的擅占农庄的后面,节节推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将印第安人逼进了角落。而在以色列,尽管以色列右派坚决推进定居点,近二十年却是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
全副武装的北美移民,拥有生产力和单位战斗力的优势。几户武装农民的村屯,依托房子做工事,孩子上药妻子装弹,一家子有了家庭牌半自动步枪;几个男人就可以抵挡上百持枪的印第安人的进攻,坚持可达一两天。如果达到几十户,则几乎是不可能战胜的,只能够围困。欧洲农民工,一般情况下是同乡人成群结队地,在远离殖民地管辖的范围,开始擅占时,安全起见,一来就是抱团一百几十户!
家庭牌自动步枪有多大威力,可以从第二次美英战争的新奥尔良战役看看。当时最精锐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向只有千多户人家的新奥尔良发起突袭。遭到胸墙后的新奥尔良民兵的"家庭牌半自动步枪"连绵不断的火力。英国海军陆战队连指挥官在内,丢了一千多条人命。美国新奥尔良诸家庭,只受伤十几个人。不算家庭牌的威力,却算英国男人以多欺少;简直冤死!英国海军陆战队,尚且打成这个样子。印第安人攻不皮移民的定居点,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印第安人的奴隶社会组织,也不可能作出迅速的反应。这些欧洲移民尽管擅占,却并不是以强盗下山的方式圈地为王,而总是与印第安人中高层干部勾肩搭背。在公有制的印第安人部落中,这些印第安人干部,对于少量欧洲农民占少量土地,同时能供应丰富得让他们垂涎的农产品,只不过是慷主子领导之慨,经济学上是"公地悲剧";几乎没有不同意的。
以色列与欧洲新移民,有一样优势是一样的,那就是农业效率上,是占有优势的。这种农业上的优势,有可能象日耳曼人推进到了易北河以东,欧洲移民推进到北美大陆深处一样,令以色列的犹太人区的土地和人口,有一定程度的成长。以色列的旱地滴灌技术,让以色列可以将阿拉伯人无法利用的土地,种出可以出口的粮食。阿拉伯人存在这样的农业技术差距,希望用军事手段抵抗之,只会适得其反。
从传统领土观念上看,当然是以色列人"占了便宜",但从产出上看,至少降低了阿拉伯人的食物成品。所以以色列定居点的生存,取决于巴勒斯坦能否实现和平,以色列可以用农业优势的产出,"买下"阿拉伯人的土地。只要双方不是敌视性的,无非是商业土地的流转而已,与领土问题,挂不上钩。如果是在战争状态,则可以强化以色列的前线生存能力。除非阿拉伯人取得战略优势,对以色列暴力拆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