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有信仰的社会没前途

分裂换取团结的康涅狄格和政教合一的罗德岛;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前身"新瑞典";
有信仰的社会没前途;基督教和清教徒也不例外;
法国、瑞典和荷兰的北美殖民地和败落中的印第安人诸部落

马萨诸塞对皮科特平民的大屠杀,的确震慑了其他小部落。莫希干人和Narragansett从此变成了马萨诸塞旗下的小乖乖,守在自已的保留地里噤若寒蝉。日后怀念印第安人文化的文学家,将七年战争中,莫希干人替英国人打法国擂鼓助威的英勇事迹,写成了一部名著《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莫族才大大再露了一次脸。在康涅狄格的庇护下,杰克逊驱逐的名单里,没有莫希干人的份。

皮科特战争后,整个马萨诸塞以南,向清教徒畅开了。在皮科特的旧霸区上,成立了康涅狄格和罗德岛两个州。这两个州尽管都是清教徒所建,却有所不同。康涅狄格仿佛是另一个马萨诸塞,似乎仅仅是不满意马萨诸塞先来先到把持议会,而援引不及五月花公约的自治原则,从马萨诸塞分裂出来。这样就平衡了双方分歧,而能就共同的利益共进退。这是中央集权的东方帝国文明所难以理解的政治原理。

罗德岛实际上就是一个种植园,园主叫威廉罗杰。因其德高望重,直接从英王手中得到了一份特证状。罗德岛并不是真的一个岛,而是因为其形状很象希腊化时代的强国罗德岛,而特意取名。罗德岛目的是要建一个清教徒主导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自治社会),罗杰总督甚至委身入了修道院!这样罗德岛就不得不"很小"了,成了英国最小的殖民地。面积只有三个香港大小。

不缺信仰的宗教迷,对社会是有害无益!那怕是清教徒!那怕道德高尚如威廉.罗杰。

皮科特战争后,荷兰与英国的关系也正处于越来越紧张的状态。(参考英荷战争)。荷兰为了抵销势力迅速上升的清教徒,与易洛魁人全面结盟,开放所有的军火贸易。鸟枪换炮的易洛魁人(包括莫霍克人)开始扫荡整个大湖区的其他印第安人部落,传统的大族休伦人和伊利人等,几乎全部瓦解,被合并进易洛魁部落。

到1650年左右,整个大湖区到新英格兰,有影响的独立的印第安人部落,只剩下与马萨诸塞缔约的阿尔冈琴系的Wanpanoag人,马里兰与马萨诸塞之间的"新瑞典"的萨族人(susquehannocks),和几个部落组成的松散的易洛魁同盟,其中之一是最强大的,基本上独立的莫霍克人。今天的美国人类(历史)学者,习惯性地将莫霍克人归入易洛魁同盟,似乎是将结局当作了起点。

新瑞典是瑞典在1638 年建立的殖民地位于特拉华半岛,但声明对萨族人所在的北部大陆,即后来的宾夕法尼亚拥有主权。实际上,特拉华本身,反而是后来从宾夕法尼亚中分割出来的。所以,将新瑞典,视同驻营在特拉华湾的城堡所"控制"的宾夕法尼亚,更接近当时欧洲各国所理解的殖民地主权声明区域。

所谓新荷兰,就是沿着赫德逊河的荷兰殖民地,首府是奥兰治堡(阿尔巴尼),后来成为纽约州。出海港就是新阿姆斯特丹。当时的瑞典是北欧强国,但是相对穷困的瑞典,连小英王国的手笔也拿不出,所能做的生意,就是跟萨族人搞好关系,向他们提供武器,搞军火贸易,让萨族人当保镖。

17 世纪的瑞典,是普鲁士以前最接近于军国主义的国家,大致相当于后来德意志帝国的角色,整个波罗的海是瑞典的内海。西欧曾经尝试征服俄国的国家有三个,后两个是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希特勒,排第一个就是瑞典。三者相同的命运,就是战无不胜的军队,统统葬送在俄国的严冬之中。瑞典的教官加上瑞典的武器,萨族人变成了东海岸的恶霸。

而在马萨诸塞的北方,则是法国的殖民地,包括了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一度被马萨诸塞吞并的缅因和新罕布什尔和维拉蒙特(vermount)。1763年的七年战争后,法国殖民地完全落入英国手中。战争中出力颇多的马萨诸塞得到了上述地区——>连同康涅狄格和罗德岛,马萨诸塞成了北美的"大国"和"军事强国",从而有了与英帝国叫板的实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