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德意志和意大利缺乏民族主义传统

德意志和意大利文化缺乏民族主义基因;
与罗马教廷关系过分密切,抑制了德意的民族主义发展

德意志皇帝权力的败落和霍享斯陶芬皇朝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起步要比英法等国都要晚后,原因就在于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更为密切。罗马教廷对意大利的影响,基本上就是令意大利人不再感到有"意大利"的存在,就象今天的河北人,大概注意力都盯在北京天津上,对于自已的"河北省",没有多少认同的。有的也是"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笔者听到的河北籍人士,多半会用本地代替省名作介绍。这就是意大利风格。

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同样密切。在普法战争结束以前,德意志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rather than民族概念,even more国家的概念。德意志人会分别认为自已是普鲁士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黑森人……,但罕有自称是德意志人;那是外界对他们的蔑称。"去年冬季(1810年)损失的主要是德意志人,那些德意志人!",拿破仑轻蔑地说;梅特涅表示同意——>梅自认是奥地利人,不是德意志人。

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要回复到查理.马特(查理曼大帝)与教皇的政治联盟,法兰克帝国的二元政治体系,是西欧中世纪第一阶段的开端。查理.马特执掌法兰克的墨洛温王朝国政时,尽管打败了阿拉伯人入侵高卢的尝试;(阿拉伯人仅仅仅用了两年就征服了西班牙),但罗马教皇(当时称罗马大主教)的保护人,在地中海强权世界中,只不过是一只小国领袖。占有今天法国的西北部。

其时正值世界气侯的温暖期,(中国历史上称为隋唐温暖期),一直不宜农耕的日耳曼地区有了可殖民的可能;查理曼发行了东征,将日耳曼尼库斯(提比略时代)不能占领的日耳曼地区纳入版图,用贵族依附的制度,今天称为"封建"的办法,管理这一片穷乡僻壤。封建制度并不是什么比奴隶制更先进的体制,而是比商业奴隶制更适应穷乡僻壤的体制。用固定的奴隶关系(农奴)杜绝农奴解放的幻想。

其时欧洲的落后是欧洲人公认的。用欧洲人自已的话来说,与高卢相比,日耳曼是一个野蛮人的乡村,和科尔多瓦(西班牙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相比,高卢是一个大乡村。现在的研究表明,查理曼时期的高卢,按其时开垦的土地计算,当时的人口只有500万,大约只有罗马时期的五分之一!比恺撒征服时的高卢人口,还要少一半!罗马帝国崩溃的社会后果,简直触目惊心!

后来被称为德意志的地方,当时称为"东法兰克",上山下乡当贵族的,押着后来被称为农奴的战俘扶贫的法兰克军爷们,(实际上是放逐了二三四儿子们),如果不是加洛林王朝严刑峻法,早就跑回家冲爹妈骂娘去了。所以就算算上穷地方德意志,再算上不忠实的意大利,所谓的法兰克帝国,仍然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大穷国。无论是与阿拉伯的一隅如西班牙相比,还是与拜占庭相比,都是比较弱的。

查理曼帝国分裂后,经济条件良好的西法兰克王国(高卢)越来越独立,和罗马教廷的关系,没有听说过热乎的故事。(罗马教皇反对法兰克帝国分裂)。贫穷的东法兰克地区,则互帮互助结成了德意志同盟,962年奥托大帝发动远征,将北意大利纳入版图,建立与威尼斯直接的联系。阻止了意大利伦巴第王国的崛起,而将德意志变成塞外的野蛮部落。奥托南征类似于满清入关,由此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对于德意志地区并无实际好处,而仅仅起到了德意志皇帝与罗马教廷紧密联盟的二元政治体制(神圣罗马帝国),直接与威尼斯定约;在意大利收取的关税,成为皇帝控制德意志诸侯的强大后盾。这一结构在格利高里七世的教皇革命中被粉碎,德意志诸侯直接向教皇效忠,中世纪全盛时期开始。霍享斯陶芬王朝在听命教皇的条件上,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