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与阿维利翁教皇时代;
英法百年战争是争夺法国王权的战争;
中世纪教皇帝国的颠峰时期;
教皇帝国的政治权威在后阿维利翁时期瓦解;
教皇帝国尝试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失败;
标准意义的中世纪政治时代,或者说中世纪教皇帝国的颠峰,是1056年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革命,到1378年格利高里11th从法国阿维利翁迁回罗马为止的两百年。此前的中世纪,是法兰克-德意志监护下的教皇与皇帝的二元的,继承了罗马帝国名义的政体,也就是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前期的结束,以德意志皇帝享利四世与教廷争夺的失败,霍享斯陶芬王朝取而代之为标志。
此后的国王革命就伴随着欧洲民族主义的进程,先是国王们先后挣脱了教皇的约束,然后借口教皇的信仰不够真理水平,(中国文革政治术语,称为"路线斗争")(哲学口水艺术在此时百花齐放地空前繁荣),最终完全控制了各国本来效忠于教皇,控制教皇公证的贵族契约而有限度地服务于国王调度的大小地方封建贵族。英格兰最早(诺曼征服的同时就完成了),德国最后一直到普法战争后才完成。
克雷芒4th教皇迁教廷到法国的阿维利翁,被东方文化中人误以为是法国王权,学曹操"挟教皇以令诸侯",实际上阿维利翁时期是教皇企图加收权力,对欧洲教皇势力实行中央集权化的时期。代表性的政策就是约翰22th强化教会系统的税收,并明令废除英国1307年的《卡莱尔法令》。但是阿维利翁教廷建立欧洲中央集权化的政教帝国以失败告终,并导致新教运动和宗教改革,最终让罗马教廷靠边站。
ps:1305-1378年的阿维利翁教皇时期,与阿维利翁回迁的1378-1417年的教会大分裂,法国支的克勒芒七世又移居阿维利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件,常常被搞混。
法国国王腓利四世所称"我们的权力是真实的",并不是要谋反,而是希望以法国诸侯的共同体,代替其时已经衰落的霍享斯陶芬的位置,回到教皇革命前的皇帝与教皇的二元政体中,针对的是传统上由德意志皇帝担任的"基督教的保护者"的角色,教皇继续负责审查"政治正确"。教皇帝国是由罗马教廷统治的,由世俗王室完成政治军事的帝国;与明确主权在意大利境内的教皇国,是不相同的。
但不幸的是,法国卡佩王朝起了内讧,已经逃到不列颠的安茹系的享利国王们,对于卡佩的表亲法兰西岛的波旁系,("岛"是指其时丛林海洋中的绿洲,从中可见自罗马崩溃后的经济衰退惨况),接掌卡佩王朝的权印,却不归还安茹到阿基坦的诺曼底领地甚为不满;就以享利们也是卡佩王朝的更亲的表兄弟的名义,进攻法国;最好当上法王,次等收回若干诺曼底领土也不赖。英法百年战争由是开始。
法兰西岛的波旁只是法国中等诸侯,相当于春秋里的郑国级别。而且拥护波旁的"真实的权力",都在1346年的克勒西战役里,输了个精光。此时的法国王室,当然不再谈"法国组建十字军,建立基督教的普世帝国"的远大理想了。教皇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阿维利翁,实际上是联合了法国波旁系,排挤已经获得战争胜利的诺曼-英格兰系的王权;同时也为了避开在罗马地区颇为险恶的政治斗争。
所以百年战争实际上是法国卡佩王朝失政后,法国诸侯共选的法兰西岛的波旁,与英格兰诺曼的享利们,争夺法国王权的战争;当然也是弱小的波旁族,一点点打天下的战争。教皇们要迁居阿维利翁,并非法国人的劫持,而恰恰是法国一时弱小。罗马教廷也象罗马帝国晚期的政治一样,教廷贵族混合了地方贵族之间缠斗,教皇的岗位风险,与罗马皇帝越来接近。惹不起躲得起,教皇就跑到阿维利翁去了。
英法百年战争,法国波旁王朝在罗马教廷的帮助下击败了英国;同时也排挤了原法国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法国贵族在此时开始失去了地方世袭的权力。罗马教廷和英国人扯花了脸,英国就干脆踢开天主教,支持其时已经出现的新教运动,并自办新教教会(圣公会),这就是都铎王朝时代的小英王国。但从此后,英国就回归天主教大家庭,还是自立门户半到底?争斗争论不已,一直到1700年以后才算定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