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购买力的黄金,外汇,汇率和通货膨胀;
平价购买力逻辑来自于金本位货币制度(黄金储备 ——>黄金汇率<——黄金券(货币));
平价购买力成立的前提是国际贸易无任何政治阻碍;
金本位不能抑制通货膨胀;
汇率是两两之间一一形成,不存在任何"锚定"的必要;
平价购买力的理论依据是黄金汇率。黄金汇率(即今天的外汇汇率)是由官方(美国是货币局)制定的,作为为官方买入黄金的开价,可能偏高也可能偏低。如果偏高了(即黄金价定低了),就会令造成抢购黄金,令黄金储备告馨(东南亚金融危机即为此类),此时官方只好降低汇率或限制兑换(即黄金管制),此时就会出现黄金黑市(即使是美国)。因此就有两个价,官方的汇率和黑市(市场)汇率。
反之如果黄金汇率偏低了(开价太高,即重商主义,出口导向),就会吸引出口商和黄金持有者,将黄金卖给储备局,导致黄金储备屯积,同时本币通货膨胀;此时就会出现限价,国有化(保证某种必须品的供应),和居民贫困化,即今天说的国进民退。日本,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同期法国都是这种情况。当国有化也不能保证必须品供应时,就有了侵略和殖民的掠夺(补充)倾向。
如果是在民主社会如美国,可以相对有效地控制官方的支出的话,那么就会面临广场协议之类的限定,令黄金汇率升值。(如1880-1920年的美国)。因此平价购买力的逻辑成立,是必须建立在没有政府干预汇率市场,民主性社会可以限制政府开支和垄断政策,也没有国际交易之间的行政阻隔的前提上才成立。任何政府行政性干预行为,都会令平价购买力的作用机理失效。
也因为平价购买力是从金本位时期得到的先验性的逻辑规律,因此现在书本上的平价购买力,仍然简单地用"汇率"一词来代表外币价格。这样就产生了让张五常先生发疯的命题"汇率要锚定在那里?"。在金本位时期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汇率就是黄金汇率。但是当金本位已经消失后,那么如何使用汇率e与国内的新旧物价指数(e=P1/P2),而运用平价购买力呢?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张氏天方夜谭。
即使是在金本位时期,黄金储备对于国际贸易也是多余的。早在1700年,伦敦交易所中交易的就不是黄金,而是英镑,克朗,利弗尔这些货币;只有在政府之间对外结算时,才使用黄金。因此当年的外汇外贸,与今天是一揽子货币之间的换算并无不同。同时中国文人错误地将明清的"银锭制"当成了银本位,(民国法币才是银本位),以为金本位就是"一克黄金实发一元货币"。(可见明清货币之落后)
这是没有理解(黄金储备 ——>黄金汇率<——黄金券(货币))的货币形成关系。实际上由于日常兑换黄金的比例是极低的,因此黄金储备对应的黄金券,是一个高得惊人的倍数!按路易十四时期计算,一度达到平均达十万倍!而按美国早期银行制度,银行再储备黄金券和国债(税收担保券),再发行银行券作代用币,那么一克黄金衍生出来的货币乘数,是无数倍的。金本位完全不能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政府逐利超发货币,就象银行总是过度放贷一样,总是不知不觉之中达到日常兑换要求的极限,一旦出现集中性的提现,就无法兑现;强制性的抛售,将导致持有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而形成风险畅口,(最新一次叫次贷危机,98那次叫金融风暴)。这样就出现了中央黄金储备,最终变成了中央银行。因此黄金本来就是多余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剥离黄金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一直以来的凯恩斯主义。
明白黄金汇率的机制,就可以明白,张五常宋鸿兵等人的一揽子货币,对凯恩斯主义本来就是隔靴搔痒,而且根本上就是概念混乱。实际上只要将"黄金汇率"改成"某外汇的汇率"就可以使用平价购买力原理。它意味着任何两两货币之间的汇率,都是两两自已形成的。因此不存在"美元带动人民币升值了",因为人民币的顺差主要是美元的,储备主要是美元,对美国贸易,人民币就是低估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