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农业集约化不一定提高效率 农业补贴降低了生产效率

农业集约化不一定提高农业效率
农业补贴干扰了农业最优化配置;
中国的国营粹农业体系及公地和自留地;
历史上的农奴庄园的运作模式和中国农业社会

不但中国两千多年等级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大同小异,而且中世纪形式的中外土地制度,也是大同小异。更原始一点的,就是印第安人这类前文明级的彻底的土地公有制了。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可以认为位于前社会的公有制土地类型,(当然养不活几亿人),最后得不得"公地+自留地",这样就演变成后期类似13世纪英国的农奴庄园的模式;而前期的人民公社,更接近于罗马或西印度群岛的奴隶种植园。

以为农业"集约化"就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效率),是马克思主义之类者错误理解了工业革命后的张冠李戴。经济学上则是指错误理解了"规模经济"。在土地私有制和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的前提下,农业可以很容易找到最合适的经营规模。而在外界行政力量的干预下,土地经营规模总是不恰当地被放大或缩小了,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实际上也降低了农业的就业程度,增加了农民失业流入城市的比例。

美国的农业比较接近"优化"状态,但是同样受到了农业干预的影响。1860年以前由于黑奴庄园的高生产率,令到北方小农场纷纷破产(这是北方废奴运动的一个原因),1860年后到今天的农业补贴,并在州县一级限制外资购买美国人的农业用地,则令500亩规模的家庭农场中的衰落者不能破产,同时土地价格相对低迷。因此目前美国的农场是偏小的,但中国的农业计划经济造成的规模是偏大的

中国目前的一亩三分地,是人民公社时代的自留地的传统,性质也与农奴庄园的自耕地一样。土地产权属于领主(中国是政府),自耕自作,余粮可卖;死后收归领主。公地则通过派役和雇工等方式耕作。由于土地产权是属于领主的,因此就为后来"解放农奴"影响,领令到圈地运动成为合法的经营行为。中国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名为人均,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户均;与农户跟村镇领导的关系亲疏也有关。

很简单的算术就得出,中国绝大部分现有公地,是政府直接掌握的"公地",并且三分一左右是给抛荒的。这就是农村腐败的根源。整个中国的现代农业体系,接近于是以国营农业部为主体的,补充了若干自留地的,空前绝后规模的中世纪式的农奴庄园。所谓向农村倾斜,实际上就是这个主体是国营粮食系统的国企的效益太差了。所谓向农民倾斜,实际上就是转嫁农奴的生活成本,减轻国营的负担。

今天反对户籍制度的城乡移民,类似于当时脱离土地,但没有脱离对领主依附的无地农民。而城乡体制外的工商业者,类似于当时公社内的无地手工业匠,仍然是领主的属民(工奴),还没有得到"自治特许状chart"。所谓"剥离户籍制度后的福利",并不包括领主城堡体制内的特权福利;相当于向这些手工业者征收一种不定额的塔利税(tallage),确保他们不会高于农奴的生活水平。

国企这些工人则相当于在领主土地上工作的长工佃户。别看他们象中世纪的长工一样,呼天抢地的哭穷,但也象中世纪的长工农奴一样,实际上是农奴庄园中与领主关系最贴近的,生活水平也是奴隶中最高的。反对户籍制度的怪胎民主派们,声称"国家以外的关系,不能用到国内的城市户籍",实际上相当于,"自由私有社会的游戏规则,在农奴庄园里不适用"。只要农奴庄园是现实,他们是就是对的。

用农奴庄园的组织形式,更能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村社会。在这种制度下的所谓"粮食危机",很难与国营粮食土地制度的"经营危机"相区别。国营粮农系统的效益肯定是极低的,这一点在朱镕基语录中也有所体现。向农业倾斜就成了一道永远止境的黑洞税。同时可以肯定,土地私有化改革,将大大提高整个农业的产出和经营效益,实际上由于农业容纳的劳动力多了,反而减少了农民流出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