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爱尔兰大饥荒的教训;垄断同情心的“向弱者倾斜”

爱尔兰大饥荒的教训:农业土地制度越集中,人祸大饥荒的可能性越高;
对同情心的垄断"向弱者倾斜";
19世纪上叶英国(失业 vs 技术发展)的症结在《谷物法》

爱尔兰大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国复制了本土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而把爱尔兰本土农民,置于当时英国社会的最底层。从爱尔兰农民在大饥荒中的遭遇,可以看出,所谓英国1600 年以后"就没有农奴",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如同东方帝国历代王朝的土地兼并,都是军事政治特权兼并小农土地的结果,却同样是以"市场经济有兼并"为由,成为拒绝土地市场私有化的利器。

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和传统土地贵族对政治的把持,需要通过农业补贴维系其低效益。无论是谷物法还是东方财政的农业补贴,都是大同小异。相反济贫的负担,反而由"万恶的资产阶级承担(实际上是中产阶级)"。整个农业贵族在伤害整个社会的粮食安全的同时,却自称养活了整个社会!实际上是对农业的垄断后,劫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茅于轼提出耕地红线问题的意义。

贵族+贫民)政治联盟所宣称的"向弱者倾斜",关键之处就是"由贵族主导向他们指定的贫民倾斜"。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同情心的垄断。这种垄断在东方帝国,表现为慈善机构需要极高的资质,否则经办人随时可能被贯以"非法集资的诈骗罪",作为对"垄断同情心"的良心帝国的侵犯,嫌疑人可能有生命危险。而在爱尔兰大饥荒时,英国则以类似的理由,拒绝欧洲和穆斯林国家对爱尔兰的救援。

高度垄断的农业体系,(效果类似于土地公有制),用政治力量加以维持而成为行政垄断,就导致了高昂的粮食消费价格、大量的农业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同时是土地贵族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和高昂的关税(谷物法)。所以这一切,居然能够在"粮食安全,向弱者倾斜"的旗帜下,打压反对者数十年!难怪爱尔兰大饥荒出现后,只要还承认爱尔兰人是英国的国民,一切谎言的大厦就将付之流水。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量的失业,与工业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因为失业扩大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过剩;而技术发展意味着劳动力的短缺。实际上这是忽视了当时的产业资产阶级是边缘化的,同时英国产业就业工人的群体一直处于扩大之中。产业扩大的原因是对欧洲出口的增加(后期发展到对东方的出口),失业的增加是因为海外增加的出口市场,集中在使用工业革命技术的新厂商的手上。

产业工人群体相对于农民工和失业者收入的,良好的待遇,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城市,但却未必能找到工作,而红眼于城市居民更好一点的生活条件。情况与东方帝国今天的剧情相似。大量早期家庭来料加工的作坊破产,进一步补充了失业的群体。谷物法导致的高社会成本,令到创业机会集中到少数更具资金实力的冒险家的手上,同时也令到使用工业技术可以减少工人工资。

这样就导致了工资既高得让工厂采用新技术,同时令小厂商作坊破产,但又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处境艰危。但是这些破产和失业者的代言组织"宪章运动",却把板子打到同是受害者的产业资本家的出口厂商的身上,的确是挺难得的阶级立场。技术是昂贵的,也是高风险的。如果工人工资下降,产业厂主也倾向于更妥当的人力资本,而不会一味追求生产高技术

但是宪章运动的领导人,一味认定是新技术让他们破了产。些可以用资本获得的新技术,既然可以让古老的手工业破产,也可以控制整个社会,即所谓"垄断"。所以必须把资本"监管起来",甚至把所有资本国有化——>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念中的资本的由来。这是很古怪的思维方式,占主体的土地资本给忽视了,对产业没有帮助的殖民资本被张冠李戴了,而平民自力求富的产业资本,却被妖魔化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