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如此简单:货币信用=1/政府成本=1/税负痛苦指数;
小政府=强货币;货币的国内外信用是市场经济水平的照妖镜;
"货币战争"就是各国政府比赛谁更少管闲事的"战争";
当艾萨克.牛顿论证了货币复合本位,最终会归宿为单一本位,直到脱离任何锚为止时,对货币经济原理的简单化,已经告诉我们接近于对货币学的终极机理的把握。因为科学是简单的。货币不能有锚,是因为当货币锚定某种泊来物时,必定存在锚定价格或高或低的现象。除非实行浮定汇率,否则无法确定与进出口比较优势相关的准确的货币汇兑价格;但如果实行浮定汇率,就不再称之为锚了。
当锚的定价过高时,将由于外汇结存能力不足,而导致外汇赤字的累积,最终因为偿付能力破产而导致大幅贬值。这就是毛帝国、苏联和东南亚危机时的国家如泰国的情况。当时的香港之所以在当时"幸免于难",是因为港币的结汇能力实际上与中国大陆的利益对香港倾斜程度相关,即与香港能够从中国出口/转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相关,也与中国大陆政府对香港联汇制的支持,将人民币也拖下水相关。
如果大陆不是牺牲国内民众的利益,向香港联汇制倾斜的话,那么港币对美元的锚定价格是偏高的,港币将与泰铢一样面临外贸赤字而最终贬值。但如果大陆有一部分利益体现在香港的名下,那么港币对美元就是升水的,则港币如果不是没有高估,甚至是低估的。相应的代价就是人民币要付出真实贴水的代价。因此98金融危机中的港币存量中,大陆无条件支持香港联汇制时,索罗斯做空港元是不可能的。
这样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与港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实际上是控制在中央对香港的政策上,是"可控"的,如果中央政治利益团结希望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干点特别爱国的事儿的话,操纵起来特方便的。但作为市场角度要预期港元与美元的汇价谁高谁低,就成了一个哲学和信仰的玄学游戏。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大陆国民的损失是多与少的问题,而美国作为港元锚定的得益,也是多与少的问题。
牛顿货币(单一/空)锚定理的根本原因,是任何货币都天然地存在着一个锚,那就是发行者的信用本身。换言之任何人都可以发行自已背书的货币,但这种货币是否存在交换媒介的价值,就取决于发行者本身的对货币价值承兑的信用。今天周小川中央行长声称的"超主权货币",早就15世纪欧洲国际贸易之处就已经发明了,那就是由各个行会和商人自行背书的"汇票"。汇票的货币信用就是商人的信用。
对于法定货币来说,天然的锚并非金银,也非任何一种泊来物如美元;而是这个国家政府本身的债务的倒数。即(法定货币的信用=1/政府预算)。显然易见的结论就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一个小政府的国家的货币,毫无疑问就是强势的货币。美元是世界上最强势的,是因为相对于美国的经济规模,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比例是全世界最小的!美元就成为最具含金量的,尽管美元没有任何锚!
这个公式如同照妖镜一样是客观的,以致于一些号称是市场经济的国家,由于实行凯恩斯主义"向工团/工会现象/垄断寡头/高福利水平……"倾斜,而导致隐蔽的税收水平,实际上是非常高的;如日本,欧洲、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尽管表面上的官方的税收水平不高,但是这些国家的法定货币的疲软,用(法定货币的坚挺=1/政府对社会构成的总成本),清清楚楚地说明这些国家,远不是轻税这回事。
类似东方帝国这样的中央集权政体,是可以使用(外汇管制+资本管制)的手段,导致在出口导向的同时,法定货币异常坚挺。同样情况出现在沙皇俄国和后来苏联的卢布。不考虑(外汇管制+资本管制)撤销后的一泻千里,在维持(外汇管制+资本管制)的时侯,国内持续的通货膨胀水平,总是超出民众实际收入的增长。说明这些国家的货币,对其本国国民而言,是没有信用的。
货币学的原理原来可以简单到(法定货币价值=1/政府成本)。那么货币战争就是各国政府比赛谁更少干预,更少管闲事的"战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