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美国英国和东方的工会现象与垄断和《反垄断法》

(工会现象=垄断=反垄断);
"向工会倾斜"与"反垄断"是自相矛盾的;
工会现象导致行业垄断中衰退,产业单一,中小资本抽逃;
美国,英国和东方的工会现象,和德国的制度优越性;
东方农民工的成因之一就是国企的工会现象

工会现象与现代司法中所指的垄断现象是共生的。这是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指出的。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者都下意识地以"皇帝式正义"的姿态,站在"弱者"工会一方,(中世纪以来的皇帝与贫民的政治联盟的思维惯性),攻击所谓的"资本家的垄断",而寻求国家监控下的charter,所谓看得见的手。这样在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逻辑中,就在表面上,把工会现象和垄断分开了。

一个简单的等式可以描述这一关系,(工会现象=垄断=反垄断)。工会现象寻求的就是中世纪特许权的charter,指责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则是指责"没有经过政府特许的charter,竟然占有了垄断地位"。不妨对比一下中世纪道德经济学中,"平民没能经过国王特许的charter,竟然占有着私有财产!"。而反垄断就是"把没有charter特许的垄断监管起来,再收点税(社会责任),给他一个charter"。

工会现象,在一个行业内部(如美国汽车业),导致了对中小竞争者的非市场性质的淘汰,又导致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对弱小的行业的淘汰,而便把倾斜的政策利益(如凯恩斯主义)集中在大的垄断行业之中,(所谓支柱产业),由此令造成不同国家之间的围绕着其实落后的支柱产业的特定化,却被蒙代尔之流,套用李嘉图的比较经济学,称之为"比较优势"。

从广义上说,一个陷入工团现象陷阱中的国家如英法,与没有受到工团主义影响的国家如德国相比,德国的制度优势确实可以称之为"比较优势的凛赋",但这种制度优越性却并非天然,而是后天的人为。由此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为什么在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中,德国和日本显示出了较之美国和英法等国更强的增长动力。尽管如日本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夹杂了日元的凯恩斯主义的拉动

同样的机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90年代后,美国在国内大量失业人口的情况下,( 10%-20%),会把大量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墨西哥和中国等地,而满足于强美元、高赤字政策,无限制地接受中国等国家低估本币的进贡。这种政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中国日本等傻逼国家的配合,也是因为美国国内的福利主义的压力,但工业环节的工会现象导致对美国国内新的投资获利不高,是重要的原因。

这样美国的经济就出现了围绕着工会现象的影响程度的分化。象高科技产业既有国防和个人消费的市场,又不易产生工会现象,就保留在美国本土;汽车业等老包袱,依靠美国的联邦津贴,一小部分人享受着高于美国平均工资的待遇,提供着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汽车业生产效率,也留在美国。人员流动大(不易产生工会现象)、市场导向的的服务业,也留在美国,其他行业就转移出了美国。

东方帝国的内部,整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企,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团主义夺权后的大工会。工会现象的特点,就是在非市场手段的垄断迫使中小企业(行业)破产,而制造了大得多的失业后,把少数的就业、收入机会,垄断在大企业的工会的手中,因此就不得不放任农民工在低人权状态下遭受剥削,正是(工团主义)特权最大化的表现形式。东方农奴庄园的现实,则为工会现象,提供了足够多的牺牲品。

所谓"农民工建起工会代言"只不过是乌托邦。现实中却是为了保持对农民工的剥削,而把对农民的欠帐,倾泻到无辜的城市居民的头上,称之为"反户籍制度",将(农民工+市民)的工团主义体制外民众,视为共同被剥削的对象,却能摆出一副向农民工同情倾斜的嘴脸!所依据的,仍然是"国企是东方国力的支柱","支柱产业"之类(朗咸平)。农民工现象本身就是给国企(工会)剥削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