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对英国是经济负担;
1800s的英国优势并不明显;
1800s的印度对英国没有什么用处;
1820s后,英国才真正控制印度;
如同东西方所有传统文化的道德史观一样,马克思主义援引基督教的"社会发展论"(常被基督教分子曲解为社会进化论而批判之)的"历史唯物主义",因其阶级斗争的解译,而过分关注于帝国和伟人的文治武功世界征战上,对于英国历史的解译,一般性地会会被"17世纪就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征服印度后的大英帝国"等等,而将1800s的英国视为"强国盛世"。
1800s的英国的确是欧洲相对强大的国家,也是相对地富裕的国家,但其优势并不明显,富裕程度也不比荷兰和意大利更好。在法国人的眼中,当时最富裕的不是英国,也不是荷兰(已经有所衰落),而是意大利的伦巴第和佛罗伦萨等地。英国的优势是海军,陆军则不及法国的零头,甚至连德国的一些王公如萨克森的武装力量,都比不上。当北美失去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不能给予英国增益。
1756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征服印度",只不过是简单化的时间标记,实际上英国真正征服印度,要推迟到1800以前的黑斯廷斯总督时期。而迟至1830年为止,印度的对英国的贡献,就是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和鸦片联合贸易,在欧洲销售后,在伦敦向英国议会上缴的40万英镑贡金,约折合800万两白银(16两计)。多乎哉?不多也!折合今天约6亿人民币。
如果是从帝国意淫的角度出发,所谓英国征服印度,就会象今天的牛皮爱国主义者,将唐朝的版图涂到波斯湾,对着这份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帝国盛世"版图意淫高潮。(唐太宗灭亡了西突厥,却没有在葱岭以西建立任何统治,纯粹为阿拉伯帝国,做了嫁衣裳)。如果是从政治和经济利益计,则亚当斯密对北美尝未丧失前的"大英殖民帝国"的评价就是成立的:殖民地对于英国来说,是经济上的负担!
殖民地是对英国的负担,而仅仅提供了对抗大陆军事强权的安全保证。根本原因仍在于,当时的远洋物流成本,仍然是非常高昂的,到1830s后才降下来。因此只有如茶叶和纺织品这类高附加值的商品,才值得运往欧洲。而当拿破仑战争到来时,为了向英国运送原材料甚至粮食,就只好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让英国民众更穷;或用黄金和硬通货从美国进口商品,这样又将导致硬通货流失,让政府更穷。
但是印度是不出产黄金和白银的!印度的传统优势产品是孟加拉的纺织品,以及棉毛材料。这在正在经历资本主义进程的欧洲,有着广阔的市场。问题是英国本身也是羊毛生产大国,三十年战争后,佛兰芒(比利时)的纺织中心移到了英国,让英国成了纺织大国。随后的技术进步,令英国越来越具有工业化生产的优势,(随之而来就是宪章运动的下岗工人),对孟加拉的纺织品成了进口替代。
因此当英国1760s征服孟加拉时(远未征服印度),不但东印度公司本身忙于与马拉塔和迈索尔的印度王公和他们的法国同盟军作战,消耗了大量的军费;而且他们征服的孟加拉的产品,正在迅速失去在欧洲的市场。其时印度唯一有竞争力剩下棉花了。但是由于惠特尼轧棉机,和美国南方更高效率的棉花生产,印度到1800s时连这项出口收入也没有了。名为征服了印度,英国都不知道印度这地图能干什么!
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确没有花英国纳税人什么钱,但也没有为英国纳税人提供什么好处。反而是1830-1847年,由于英国国内谷物法造成的高粮价,让印度找到了向英国出口谷物牟利的机会。(印度属帝国殖民地,不受海洋法限制)。但1846年谷物法废除,连这条路了没有了。万般无奈之际,英国商人找到了向清朝卖鸦片换茶叶和白银,再从伊斯兰换黄金送往英国的路子。在此背景下发生了鸦片战争。
ps:英国1840s才控制旁遮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