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1933年的萧条,主要是PMI的价格下跌;
国家/货币信用透支,导致过剩产能扩张,从而延长了萧条;
被国家政策绑定在PMI(含重工业)过剩产能上的西方各国难逃战争;
世界大战是西方长期彼此(出口导向+政府导向)的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由于金本位的干扰,很难精确归纳出,1880-1910年之间消费物价变化。大量显见于册的,是相当于今天所称的PMI的生产原料和工业机械电子产品的物价,如煤和油等,价格的确是持续下跌的。但食品价格的下跌,就一直到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倒牛奶倒入大海"时才第一次看到。而且美国是农产国,欧洲食品价格上扬)。当时各国以军工重工业为导向,因此当时所称的生产过剩主要以重工业而言。
因此1880s开始的长期萧条,所谓物价下跌主要不是指食品价格的下跌,否则俄国饥民也不会向沙皇请愿而被射杀。农产品价格下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农产品价格下跌,又主要以棉花、黄麻、茶叶、咖啡这类商业作物为主,食品和日用必须的消费品价格,并没有下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CPI没怎么下跌,甚至上涨了;而PMI就下跌了,因为类似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信用扩张之故。
甚至于象棉花这样的商业农产品的价格下跌,也是由于商业信贷的扩张。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绿背美钞一统天下,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基础。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甚至在棉花价格节节下跌的过程中,仍然在(联邦信用担保——>州信贷支持)下,通过向无地无农具的黑人佃租棉农发行利息15%-30% 的小额贷款不停地扩大生产规模,依靠价格竞争获得利润,而将成本转嫁给黑人和联邦政府的赤字。
如果不是有政府信用的支持,这种不计成本的出口导向的产能扩张,很快就会以放贷银行的亏损倒闭而结束。因此当1870s美国出现大批银行倒闭时,所谓的萧条很快就结束了。而当1880s开始美国政府在工团主义的压力下,不停地接过"支柱行业"的坏帐,向工团主义压力严重的行业提供津贴和联邦担保时,银行倒闭的数量少,货币扩张规模大了,生活物价指数上涨了,底层民众生活恶化了,GDP涨了!
如果不是因为南北战争后,1860s起出现在大西洋两岸的工团现象,绑架了大批处于垄断状态的"支柱产业",各国保出口的政策干预,那么下跌的PMI物价将促使这些过剩产能的关闭,和新兴产业在低原料物价下完成积累;而不会出现持续的不恰当销路产品的产能过剩,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大大小小的萧条。但是在重商主义(金本位为之服务)配合重工业过剩下的各国,就象绑定在战车上一般,欲罢不能。
1880s-1914年的欧洲,除了军工产品总是国家包销以外,也除了食品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以外,(特别是德国),主要的工业原材料和非消费类产品,都是过剩的!问题来了,如果不打一场战争,怎么消化掉彼此的产能呢?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归因于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吗?工会现象-垄断是资本主义吗?)是马克思主义的断言,但却忽视了1860s后欧美社会全面向左转的背景。
在忽视了(工会现象+看得见的手(如凯恩斯主义))造成的恶果的前提下,费雪创造的"物价下跌"的"新理论",还是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对主流经济学的洗脑。以至于今天东方经济系学生们,还背诵着费雪-凯恩斯主义的教条:"传统观念以为物价上涨有害经济,其实物价下跌对经济的损害更大!"!实际上费雪教条出现是因为金本位,费雪货币供应模型的必然结论,就是埋葬金本位。
考虑到1860-1940年的所谓工业,所指的不是为了满足国民消费用的轻工业为主,而是以政府采购,只有用于军事目的才有用的重工业为代表性,那么这几十年中的所谓物价下跌,并没有为民众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却把各国政府向战争的路上挤!英国由于拥有大量的黄金供应,英国类似今天美国。国内民众失业虽高,物价相对还稳定有降,而象法国和德国等的民众基本生活品,甚至出现通货膨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