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香港的富人炒房炒地;张五常的英式地租观念;
英国革命时期的土地主不一定是土地贵族;
按固定收益衡量的英国庄园地产;
英国"解放"农奴,农奴却没有得到解放;
今天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承认英国革命是为了反对加税(即大宪章精神的继续),企图否定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理由是当时大部分议员都是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是对当时的英国和随后的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不理解,而被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主要是脱离土地的"的社会发展论的BUG,误导了。实际上1880年美国的出口,仍然是要农产品为主,那美国是否还是封建社会?
原因就在于,在工业革命前期的欧美社会,专制和管制,今天称为监管,仍然是非常泛滥的,由此令行会特许权的授予,变得有利可图。这显然是滥用王权制造了行政垄断后,再以寻租的方式增加皇室税收的办法,充分说明了"行政垄断=税收负担"的经济学原理。相应的结果就是,某些行业的成员赚了钱后,因市场需求限制,不可能在本行业再投资,也缺乏其他投资渠道,所以就只能买地产了。
因此当时的地产,就象罗马时代和今天炒房产一样,在当时的英国富人看来是最保值的。所谓"土地是稀缺资源","地租最为保值",这些英国中世纪后期的经济观念,既广泛见诸于天朝猴脑专家言行之中,也明显可见于张五常的所谓经济学之中。其实所谓的香港模式,何尝不是这种英国中世纪重农学派的现代表现?香港三十多家依靠金融特权世袭的"豪门",不正是英国贵族议院的现代仿真板吗?
英国当年的议员既然富人,则几乎都备有英国本土的地产,就在情理之中了。这就象今天的各路专家们,一般都有几套房子收租差不多。当年的英国富人们,有钱就换成地产庄园收租。每一个固定的庄园地产,其地租基本上的固定,对应着一整套没有什么改变的管理体制。谁拥有这片地产,该地产上附着的庄头总管们,就定期向地产主人交租。丰年自留,灾年就借贷交租。这是张五常式的地租概念来源。
这些内部管理基本上是固定的庄园地产,是长期以来按长子继承权的方式确定成一个优先股式的"分红包"。类似于一个承包了土地经营的分公司,和世代在里面工作生活的"员工"。产权主人固然是可以分拆之,但意味着需要重建其管理系统,并承担其风险。因此大地产可能释出小地产的分公司再卖出去。小地产转手后,可以卖给大地产兼并,却不会主动重整业务机构。实在不妥,就一把卖掉更干脆。
农奴庄园固定的地租收益,就令到英国王家政府计算税收和贵族们的收益,显得简单化了;同时也令英格兰银行变得重要。因为一旦碰上灾年,银行借贷税务地租所支,既构成了地产主人收益的稳定,也构成了政府税收的稳定。当约翰王和查理一世反复加税,令此链条濒临断裂时,当然就会遭到整个英国所有将土地作资产经营的阶层的反对,而无论是否是世袭的正式授勋的贵族。
由于当时的投资渠道和就业渠道都非常狭窄,因此所谓庄园主"解放农奴",实际上是甩包袱,而不是什么慈悲心肠。意味着庄园经营重组,裁掉一批人,而这批人如果到曼彻斯特这些工业中心做农民工,就要承受孙志刚法的严厉惩罚。当英国在黑死病后,粮食价格下跌而输欧洲的羊毛价上升,令到养羊更能体现经营效益时,圈地运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因此对于农庄农奴来说,由于土地不是他们的;在英国工业真正发展起来以前,农奴被解放意味着没饭吃和无家可归!解放农奴则意味着庄园主扔包袱。因此到1600年时,英国几乎没有法律上的农奴了,实际上却不能理解为"英国农民都解放了"。实际上农奴的生存环境,一直到1800年以后,才开始得到改善。这也说明农村土地私有化,如果仅仅是寻租而卖的土地财政,实际上只是农奴制的换汤不换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